什么水果是钙中之王| 1884年属什么生肖| 清洁度111是什么意思| 一什么房| 男孩子断掌有什么说法| 为什么怀孕会孕酮低| 扁平比是什么意思| 呼吸短促是什么原因| 低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查什么病| 肩胛骨缝疼吃什么药| 非萎缩性胃炎吃什么药效果好| 猪苓是什么东西| 小猫什么时候驱虫| 微波炉什么牌子好| 心脏呈逆钟向转位什么意思| 体力不支是什么意思| eq是什么| 崖柏是什么| 喝什么酒对身体好| 菜花病是什么| 仲夏夜是什么意思| 不稀罕是什么意思| 60岁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健康证都检查什么项目| 虚劳病是什么意思| 手指伸不直是什么原因| 51年属什么生肖| 晨勃是什么| 什么是阴道| 智齿发炎吃什么| 叕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长腋毛| 为什么要睡觉| 甲状腺肿是什么意思| 和平是什么意思| 无故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左心室高电压什么意思| 女生来大姨妈要注意什么| 红褐色是什么颜色| 怨天尤人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对心脏供血好| 佛口蛇心是什么生肖| 吃什么补肾| 阁字五行属什么| 咳嗽吐黄痰是什么原因| 纪梵希为什么不娶赫本| 螨虫长什么样| 寂灭是什么意思| kkb什么意思| 一片狼藉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丰胸效果好又快| 老舍为什么自杀| 高血压吃什么可以降下来| 葛根粉吃了有什么作用| cd56阳性是什么意思| 82年的拉菲是什么意思| 现在什么节气| 核糖体是什么| 吃什么能解决便秘| 肃穆是什么意思| 冬是什么结构| 高碎是什么茶| 一什么蔷薇| 狗吃什么会死| 如果你是什么就什么造句| 便秘吃什么药见效快| 属虎的本命佛是什么佛| 基础代谢率是什么意思| 干眼症缺乏什么维生素| 7月1日是什么节| 肺不好的人吃什么好| 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意思| 小孩尿味道很重是什么原因| 空气栓塞取什么卧位| 力挺是什么意思| 蚂蚁代表什么生肖| 东华帝君的真身是什么| 喘息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间吃水果最好| 为什么要备孕| 梦见自己大肚子怀孕是什么意思| 林心如什么学历| 不动明王是什么意思| 什么的太阳| 用黄瓜敷脸有什么功效| 槟子是什么水果| 小孩口臭吃什么药| 吃什么降血脂最快最好| 软化血管吃什么药最好| 京东公司全称是什么| 马甲是什么| 1.8是什么星座| 低压高是什么意思| 肩膀疼什么原因| 2006属什么生肖| cav是什么意思| 阴历三月是什么星座| 灰指甲用什么药好| 男人腰痛吃什么药| 什么办法| 生吃大葱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草酸钙结晶是什么意思| 五月二十二是什么星座| 鹅蛋有什么功效| cps是什么意思| 脚肿是什么病| 耳朵里面疼用什么药| 肺部纹理增粗是什么意思| 莹字五行属什么| 包拯属什么生肖| 做梦坐飞机是什么意思| 栅栏是什么意思| cr5是什么意思| 县局局长什么级别| 什么是前庭功能| 搞基什么意思| 身上发冷是什么原因| 患难见真情是什么意思| 晨起口干口苦是什么原因| 什么减肥药有效果| 尿液发白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屁多是什么原因| 洋姜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季夏是什么意思| 左肺上叶肺大泡是什么意思| 哈伦裤配什么鞋子好看| 优生优育检查什么项目| 身份证照片穿什么颜色衣服| 为什么经常拉肚子| 飞机下降时耳朵疼是什么原因| n2o是什么气体| 被香灰烫了预示着什么| 什么吃蟑螂| 头疼吃什么药| 烁字五行属什么| 右脚踝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才高八斗什么意思| 夏天吃什么水果| 心电图j点抬高什么意思| 梦见好多西瓜是什么意思| 42天产后检查挂什么科| 三元及第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玫瑰痤疮| 梦到女儿丢了什么预兆| 爱情是什么| 包皮开裂用什么药| 菠萝蜜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为什么来月经会头疼| 北瓜是什么瓜| 何首乌泡酒有什么作用| 低钠盐是什么意思| 风湿性关节炎什么症状| 吃什么降低胆固醇| 21速和24速有什么区别| 甲功不正常会得什么病| 金色葡萄球菌最怕什么| 三级警督是什么级别| 跪舔是什么意思| 小孩流鼻涕咳嗽吃什么药| 嘉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楷字五行属什么| itp是什么意思| sancanal是什么牌子| 胃胀吃什么水果| 女人右眼跳预示着什么| 反胃恶心想吐吃什么药| 低烧什么症状| 嘴巴发苦是什么原因| 冲蛇煞西是什么意思| 特药是什么意思| 墨鱼是什么鱼| 胆固醇高是什么原因| 刀厄痣是什么意思| 开诚布公什么意思| o型血生的孩子是什么血型| 脑供血不足有什么症状| 周公解梦梦见蛇是什么意思| 愈合是什么意思| 指甲硬是什么原因| 天安门以前叫什么| 阿鼻地狱是什么意思| 塔罗牌正位和逆位是什么意思| 清款是什么意思| 正太什么意思| pvd是什么意思| 下午五六点是什么时辰| 3月12是什么星座| 2010是什么年| 子宫是什么样子图片| 常州冬至吃什么| 半夜是什么生肖| 乳头痒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 黄瓜为什么会苦| 海带是什么植物| 鼠是什么命| 两性是什么意思| 男同叫什么| 中毒了吃什么解毒| 口加至念什么| 喉咙有白点是什么原因| 高招是什么意思| 吃紫甘蓝有什么好处| 孕妇梦见蛇是什么意思| 三九胃泰治什么胃病效果好| aki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儿童吃什么长个子最快| 夏五行属什么| 怕空调冷风什么原因| 颈部多发淋巴结是什么意思| 澳门是什么花| 真丝和桑蚕丝有什么区别| 静脉曲张是什么样子| 盗汗吃什么药效果最快| 憋尿憋不住是什么原因| 无蒂息肉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ifashion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虚无主义| 临汾有什么大学| 圆脸适合什么刘海| 幸福是什么的经典语录| 牙肿了吃什么消炎药| 什么的走| 过敏看什么科室| 风景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吹是什么意思| 今天股市为什么大跌| 小孩肺热吃什么好清肺热| 专科学什么专业好就业| 难缠是什么意思| 进重症监护室意味什么| 睡觉手麻木是什么原因| ok镜是什么| 勿忘心安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是什么就什么造句| 海豹是什么动物| eb病毒是什么病| 淼读什么字| 什么原因会导致尿路感染| 老年人脚肿吃什么药| 什么是公元前和公元后| 亚甲炎是什么病| 尿是什么味道| 蜂王浆什么味道| b超回声不均匀是什么意思| 牛肉饺子馅配什么蔬菜| 胃功能四项检查是什么| 消瘦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减少有什么症状| 什么样人不能吃海参| 五花肉炒什么好吃| 鹅蛋炒什么好吃| 子宫憩室有什么症状| bart是什么意思| 胃出血有什么症状| 血压200意味着什么| 打什么| 桃子跟什么不能一起吃| 野人是什么意思| 什么的假山| 有什么水果| 隐翅虫是什么| 基础医学是什么| 百度

荒野求生!陆军侦察兵“魔鬼周”训练

《南京照相馆》的创作强大之处,与申奥的前作《孤注一掷》其实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只是这一次的申奥找到了最合适的题材,将奇观与奇情化作了最具有现实性、真正发生过的载体,且从更激烈的情绪转为了更抑制性的心境。

日本人杀人的癫狂被掩饰为“军国的荣耀”与“共荣的平和”,中国平民面对被杀的恐惧被压抑为“中日亲善的平和与友好”,并以人与环境的正反交互性而引导出来。人物身处在照相馆内外的环境之中,其内是日本照相师赋予的“友好”之地,由便条与告示板被保护成了“安全区”,外部则是南京的屠杀现实。

日本照相师的善良是他不自知之间的一种下意识伪装,逐渐被瓦解,而他只是在“表演”。中国人物同样有对应的“表演”与“伪装顺民”要素,与日本人一样,拥有着初始即不变的最深度本质,即日本人的“兽性”与中国人的“死亡恐惧、求生本能”。两者构成了对向的发展,从强行维系的“中日亲善”起步,一个被环境压榨出了民族意识,一个则是日本的民族意识“兽性”。亲善、日本人的“人性希望”、中国人的“顺民”,从开始就不存在。最终,象征亲善与安全区的照相馆烧毁,外部环境也从《利益区域》式的遮掩“真相”变成了怼脸的刺刀,对他们的影响无以复加,不可回避。

500

在照相馆内,人物似乎得以平和,但当他们走到外面,接触到真相的时候,环境就开始愈发变化起来,随着影片的发展而逐步加力,从最开始的风平浪静,逐步开始拥有了愈发增加的杀人景象,从环境的边角到中央。这也引导了他们所处生活状态的变化,愈发失去了日本照相师所谓的“亲善朋友的保护”,安全区被外面的真相所取代,外部的“现实”也从日本人包装、中国良民试图说服自己相信的“亲善世界”,逐步归于了众所周知的真实南京城,还原出越来越多的历史真实照片之景。

这构成了影片主题的引导过程,即对日本伪装、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揭穿,同时也作用于人物关系与个体塑造。随着影片的发展,情节逐渐推动着人物“走出照相馆”的必要性,在前半部中,首先是没有厕所,随后是显影液不够,在后半部中则更加强烈,人物更主动地对抗日本人,逃离日本人亲善保护下的所谓“安全区”,去南京城外,揭露日本人的真相,反击日本人掌握屠杀定义权的阴谋。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照相师与刘昊然、王传君的关系,也随着他给予亲善友情名义的“安全区”照相馆的动摇而愈发弱化。照相馆逐渐不足以维系众人的生活与工作,而他口中“不要随便出去”的保护之言也逐渐失去效力,先是其他日本人导致环境恶化,让刘昊然等人必须出去、承受杀戮危机,后半部则是照相师主动地打破环境、入侵照相馆,与中国人不再做表面的朋友,也彻底推翻了照相馆的所谓“亲善”意义。

申奥用环境引导人心变化,制造情绪正反向高点,让日本照相师与刘昊然等人的心理变化由环境而生,相应地略去了戏剧层面的强叙事内容。人物似乎没有遭遇很多的极端事件,甚至环境也并非全程极端真相、黑暗杀戮的状态,而是人与环境的结合:似乎没有极端之事,日本人给了他平和的环境,逐渐开始了环境、中日人物关系的变化,环境愈发真相化,熏陶着双方人物,照相师的表面状态也失去了人性,“军国兽性”开始升腾,刘昊然则开始感受到亲善的虚假,从自欺欺人的麻木“顺民”之表面中逐渐醒转,先是深度感受到世界真相之后的极度绝望,随后激活、转向了中国人的民族与反抗意识,由此形成了中日双方在环境象征的“抗日战争”时代的正反本性。

他们的表面是“中日亲善”,本质则是初始即不变的“侵略兽性”与“死亡恐惧”,随着环境的愈发迫近、笼罩,日本人会逐渐走上兽性的极端,是他们的民族性,中国人则先是陷入死亡的绝境,随后再衍生出更本质的民族性,比日本人更加正面的民族意识。环境的真实化笼罩、决定了人物身处其中的“本性无可掩盖”,也对应了揭露日本人掩盖屠杀的主题需求。

在《孤注一掷》中,申奥设立的环境是电诈,前半部中制造了看似万众一心、奋斗向上的虚假情绪,让众人掩盖着恐惧的真实面,表与里、环境的奋发鸡血,都是很直观外放的强烈。到了后半部,张艺兴始终感受到的恐惧开始传播到更多人,极端环境变成了暴力,情绪也转为不可抑制的惊慌与绝望。而在《南京照相馆》之中,前半部的极端环境并不外放,而是似乎无事发生的平和,是之于南京屠杀大背景的一种反向奇观,人物的表面情绪同样是反向奇情的“平和”,逐渐转化为贴近真相的外放奇观“屠杀”,引出人物的直观奇情“恐惧与民族意识”。

这是最合适的呈现角度,如果始终给足戏剧层面的各种具体极端事件,那么中国人最初被赋予的亲善假象,形成的心理麻痹,自欺欺人,即说服自己成为汉奸的理由,就显得不够直观,因为真相始终摆在观众与人物的眼前,反而是当下的模式更为有效。在前半部中,它给出申奥特意设置的各种观感假象,从日本照相师的似有人性,到中国人疑似拥有的安全之所、隔绝外部杀戮、辐射到人物所处周边环境的“照相馆”,逐渐引导到后半部,让中日人物的正反面“本性”不可抑制,连带着环境的不可掩饰化。这也让观众逐步打破了对照相师的错觉,以及对环境的感知,且作用于观众自身对“南京大屠杀”的感受性,看到、震惊于逐步增加的杀戮现实。

并且,由环境笼罩人物、决定人物的走向,而非很多的具体事件,也是对双方本性揭露的合适方式。它带来了一种普遍性与必然性,环境笼罩、影响所有人,而具体事件则只能辐射到单一对象,而环境也正是某一时代之日常现实的反映,潜移默化--而非强情节----地决定了所有人的本性。对环境变化节奏、各细分阶段烘托氛围的拿捏,以及制造人物、观众之于环境的感受性的深度,是申奥的特长。

当然,它并非真的忽视戏剧性,只是淡化了全篇持续的强情节与外放情绪而已。特别是在“抑制与伪装”的前半部。事实上,从开头到结尾,申奥的戏剧逻辑始终非常严谨,叙事结构也颇为规整,更有着丰富的内容设计。

500

它以照相为切入点,找到了“艺术”作为载体。日本照相师喜欢中国艺术,也对自己的摄影艺术引以为傲,另一边的刘昊然与师傅同样对摄影颇为虔诚,极其庄重地冲洗,甚至特意给到了一个段落,去完整复述冲洗照片的流程,并外延到了高叶的表演艺术,同为胶片的“照相”升级“电影”。艺术似乎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存在,也作用于人的美好心灵,在作品中对应着照相师与刘昊然的个体友情,“亲善中日”。

在前半部中,刘昊然以为自己可以靠摄影艺术存活下来,正是由此而得到了照相师赋予的便条、安全告示牌,支撑着拒绝入侵的照相馆。但是,前半部已经揭示了“艺术”的虚假。照相师第一次出场,操作相机的镜头就与开枪的镜头联系在一起。而在王传君、高叶登场的时候,二人也在表演,王传君演被砍头的中国军人,高叶给日本人演戏。这分别结合了二人的日常状态,王传君从开头就表演着好良民,因此“具体表演”是对他感受真相的揭示。高叶在日常中始终意识到杀戮的普遍存在,初登场时说着“我是良民”,试图像王传君一样“表演”,却说了日语中没有的“良民”音读词,让她在日常里的表演完全破功,随后则看到了走廊上的兵荒马乱,意识到大家的命运。因此,她的具体表演成为了强加的“虚造平和”,唱给日本人听,并被屠杀时期的日常现实迅速打破,戏子演到一半便被上下其手。

这组关系构成了“表演艺术”的正反形式,殊途同归地指向了同一个表意:“表演艺术”在南京现实中的无效化,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二人作为中国人的被害之现实。在那种情境之下,“艺术”是无法独立的,与其对应的“美好心灵”也是无效的。照相师不可能拥有保持个体人性的能力,早在日本国内就已经被军国主义氛围决定了“兽性”,在中国也只会在环境中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出本性,彻底外化成一个标准的军国主义疯子,与中国人的关系逐步回归“常态”。他拥有的“艺术”也同样只是虚假的存在,本质是杀戮的步枪,对应着美好的“中日亲善”之理想、军国主义信仰,其实只是谎言与杀戮而已。

更重要的是,“表演艺术”也落在了刘昊然等人的头上,形成了核心的情节:为了保命,刘昊然一直扮演着老板的儿子,与高叶扮演夫妻,一起对日本人扮演顺民。在前半部中,这种表演是奏效的,随着照相师的变化而逐步失效,且逐渐由刘昊然等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而被主动放弃,不再以此保命,即对“表演顺民”的放弃。

申奥具体地处理着“摄影艺术”的要素,并由此引出了主题表意的不同阶段。最开始,它是日本照相师眼中的“荣耀”,内容是真实的杀戮。这已然说明了“艺术”的本质不存,照相师充分相信了军国主义中解释杀戮的“荣耀”,是他在前半部里的“军国疯子”本性。而在中国人的角度上,前半部的“照相艺术”则是保命的手段,委曲求全地当着汉奸,冲洗自己同胞死难的影像。这是中国人在最开始时的“本性”,是负面的死亡恐惧、苟活之欲。

到了后半部,“艺术”发生了定义的再建,同时作用于双方的变化。照相师接到了高官的命令,要求他拍摄造假的亲善内容,为了日本的国际声誉。这带来了他对军国主义荣耀的感受之变化。在最初的阶段,他狂热地崇拜着高级将领,为了拍到对方而不惜一切,在完成高官拍照、达到“纯粹军国狂热”的高峰之后,即开启了信念的掉头,开始一步步地拍摄着各种屠杀的画面,逐渐接触到高层光辉的“中日亲善”的内里真相,却并未逐步地觉醒个体“人性光辉”,反而渐渐融入其中,愈发剥下了无意识之间的表面和善,自然地接受了它,开始拍摄各种军官屠杀的画面,将之作为“荣耀”,而不再是初登场时拍行刑的畏缩,内里的兽性显露出来。这个过程的节点即是上半部的完结,他彻底将屠杀当成了军国主义荣耀,是一种被动无意识之中的“黑化”,变成了普遍的日本基层军人。在他初登场的段落中,申奥安排了不敢行刑的新兵,以此作为他的同步点,他们都是在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从绝对的军国主义理想者,变成了习惯杀戮为军国主义的存在。

500

但是,截止到中段,照相师依然是在无意识之中的“黑化”,真的将杀戮当成了荣耀,而非看到杀戮黑暗本质之后的“协同造假”,即有意识的高层帮凶,明知屠杀罪孽,与荣耀毫无关系,依然遵循于此,这也是普通士兵的状态。

在初登场时,申奥强调了照相师的身份,高级将领怒斥着只会杀戮、不尊敬照相师的下级军官,“你知道他是什么背景吗?”,由此暗示了照相师与庶人军官的区别,显然来自于日本贵族。因此,庶人军官只会停留在无意识的黑化杀戮之中,而照相师则会更进一步,成为高级将领一样的存在,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决策层,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主动地掩盖大屠杀真相,将之作为效忠天皇的方式,是这一阶层有别于平民的本性。

同时,这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战中的日本并未改变天皇制度,这才导致了当代日本否认南京屠杀的决策,“高层始终未变”,同时也相对地表现了本片的思考,将日本平民适度地区分出去:如同现实里很多士兵接受审问、采访时所说,他们在当时变得疯狂,真的麻木于此,脱离其环境后才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程度。不对其本性进行辩解,不做无必要的“战时日本军人的人性两面之开脱”,同时又表现其身处极端环境、被其影响的兽化缘由,并与更冷静、有能动意识、掌握权力的高层区分开来,恶的程度与形式不同,是本片颇有价值的地方。

而在中国人的一边,他们的意识也随着后半部的到来而产生了转向。在序幕中,申奥已经确立了刘昊然对真相的感受。他制造了一种瞬间的幻觉,刘昊然拥有善意,为了给邻居拿信件,没有登上局长的卡车,按照惯常的观影逻辑,这会带来二人在心性上的区分,刘昊然发现局长抛弃自己而去,卡车扬长而走。但实际的情节是,局长确实被迫开动了卡车,但始终努力地招呼,试图与刘昊然在码头汇合,随后却被轰炸杀死。这打破了观影的习惯经验,强调着本片的主题定位:并不表现善恶并立的人性两面,而是中国人的善念本性、同胞意识,在日本人杀戮本性之下的抑制与坚守。随后,序幕明确了中国人在前半部里的心性状态。城门军与想要出城的人流被迫对峙、互射,在日军的阴影下只能内斗起来,正是刘昊然等人的“求生本能”,为此可以抑制民族意识,冲洗同胞遇难的照片,对应着序幕中国军与平民的内斗。

在前半部中,刘昊然与王传君、馆长的两组人物关系,也始终处在分合交织的状态之中。特别是他与王传君,后者从最开始就意识到他的谎言,却并不戳破,固然出于以此保护高叶、一起出城的私念,但私念其实也是王传君亲情仍存的表现,当汉奸本身也是为了保护妻儿,由此埋下了更广泛“亲情”之民族的意识觉醒。而在第一次意识到刘昊然说谎的时候,王传君显然不可能迅速萌生关于高叶的计划,因此同样是一种下意识的同胞意识,只是尚未被他自己察觉。

在二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配合着谎言,关于刘昊然的身份、王传君拯救高叶的计划,也一起去到外面的世界,接触到愈发凸显的屠杀真相。在这个过程中,申奥拿捏着信息输出的节奏,王传君和刘昊然最开始只是听到了不可见的枪声,随后开始出现在画面上,先是背景里的个别杀人,随后逐步经由“朋友奔过来求救王传君”的更触及自身的个体、在前景里更靠近二人的更多人死亡,逐步变成了堆积如山的尸海。

他们二人一起笼罩在环境的愈发真相化之中,基于“求生本性”的“顺民表演”、对真实恐惧感的抑制,也愈发动摇,由此带来了关系的具体变化。他们会一起协力,由王传君各种帮忙遮掩露馅之处,甚至自行翻译,帮刘昊然渡过信任危机,放弃了让自己更展示顺从的机会,也会产生冲突,王传君为了讨好照相师而趋炎附势、威胁刘昊然,这出于他自保的本能,却也依然基于“帮助刘昊然配合太君活命”的目的。

500

刘昊然与馆长的关系同样如此,需要彼此配合、教学冲洗,一起活命下去,却也会爆发出自私的求生本能,争抢着照相师留下的保命便条,最后却撕成了两半,预示着“中日亲善”、“安全区照相馆”、其象征的“中日友好国度”的不可实现。

作为前半部的节点,引发中日人物的本性转向,申奥设计了照相馆材料不足的事件。在前半部中,照相馆是高度象征性的存在,得自于照相师的关爱,从便条到告示牌的“安全区”加持,却也始终暗藏着被否定的内里,便条上的“两日安全”、便条的被撕毁。它显然象征了中日亲善所造就的国家,同步于照相师的人物线索,一起逐步走向善面的外化崩塌。

作为其节点,冲洗材料不足的事件覆盖了各个表意层面。照相师拍摄杀人场景,却发现不够清晰到反映将领的“看到子弹穿透人体瞬间”程度,因此怒斥刘昊然,对此的服务是照相师“杀戮黑化”本性的奠基,到了此处则彻底爆发出来,穷凶极恶地威胁刘昊然,不再是此前的友善面目。这也同步于他心性转变的起点,被告知最初的照片全部不可用,因为不足以争取日本的国际声誉,由此转变了效忠天皇的信仰之心,不再是最初更纯粹的“坚信天皇亲善”而荣耀,即将变成更现实、丑恶的“认清杀戮本质而主动为之,一起掩盖屠杀”,自身完成黑化程度的主动化,有意识地配合军方作恶。

同时,刘昊然也被照相师带到了外部环境,照相师借此完成了象征性的“打破照相馆安全区”行为,自己主动地推翻了曾经要求的“不要离开照相馆”,对应着其中日亲善态度的质变,而刘昊然也在这一次的外出中看到了更多的杀戮场面,直至在尸山旁边被威胁。从逻辑上讲,照相馆不足以作为“可独立运转”的安全区,必须让他们去外面接触“杀戮世界”,也正是由于日军的侵略与屠杀,造成了物质的匮乏与封锁。

因此,从各个层面出发,这个事件都创造了质变转向的节点。王传君与刘昊然一起外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杀戮现场。随后,刘昊然被日军抓捕、即将砍头,学说的亲善日语毫无作用,而王传君则只能躲在一边,戴上了日军的帽子,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求生大于民族同胞意识”的极致程度,也迎来了二人关系的最严重破裂时刻。

申奥调动了丰富的表意角度,加持这一关键的段落。照相馆与“中日亲善”理念形成的“安全区”被日本人打破,照相师的“照相艺术”彻底变成了其主动要求清晰度的“杀戮”,而非被迫拍摄之物,其对应的“美好理念与心灵”也随之被推翻了。申奥引入了美国的概念,美国牧师拍下了日本人杀死刘昊然的画面,随即被日军抢走了照相机,自己喊着“我是美国人”也无济于事。随后,刘昊然被红十字医院救走,日军却迅速入侵,杀死了其中的军人,对护士等平民也同样毫无留情。这是对《日内瓦公约》这一美好人性载体的否定,也推翻了美国等第三方国家享有独立权的国际惯例,让它们一并成为了理想化的虚空存在,对大屠杀中的日本人毫无约束功能,因为后者在战争中已经没有了善面的本性。

微妙的是,这也形成了对《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等作品的一种否定,暗示那些作品中的光辉人性、借由工厂或红十字医院去救人的情节,都是理想化过度的纯粹艺术而已。艺术才会放大、歌颂、且无限信任着人性的光辉,但二战中的日本人将摄影艺术当成杀戮的放大,将电影艺术当成色欲的释放(强暴银幕前表演配音的高叶)与自家荣耀的宣扬(随后播出的日军新闻片),在无意识中将黑暗行为当成了信仰。

在前半部中,申奥始终穿插着“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这条支线。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人从开始就是被随意杀死的对象,仿佛是杀一个动物而已。照相师似乎拯救了刘昊然,与他做朋友,将他当成了“人”,但始终缺乏尊重,随意根据自己的狂躁兽化本性而喊打喊杀,且程度愈发加剧。在他眼中,刘昊然等人也只是动物而已。在照相馆的不同段落中,他先随意开门,毁掉了照片,侮辱了摄影艺术,也表示“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随后发展到下一步,闻到了地下室的臭味,轻蔑于“这种地方也能住吗”,将中国人当成了猪狗,下一步则是对刘昊然“我保护了你”的要挟与自夸,同时却在喂野狗,将刘昊然视作自己豢养的宠物,最后则是上半部的结尾,自然地接受了婴儿被杀死的事实。

同时,中国人在前半部的表面上确实"非人”。王传君与刘昊然出卖着人格与气节,讨好日本人,只为了动物本能的求生欲,馆长一家则始终住在地下室,宛若寄居动物,所有人更是随地大小便,承受着非人的生活情境。包括最良民的王传君,对不同人夸赞着“日本人给我/给你好吃的”,却会在捡到饼干时大吃特吃,显然并未得到好的待遇,也引发了他看到刘昊然被抓之时的躲避,在死亡与饥饿激发的本能中失去了人格。但是,这一切都源于日本人的压迫,且会随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带来反击,恢复民族的胜利与个体的人格,而日本人才是真正的非人。

到了后半部,照相与电影艺术更是成为了日本人手中的主动造假之物,试图留下人为的中日亲善画面,更主动地黑化堕落、不以为意地拍摄杀戮照片,与光辉理想化艺术的距离也再次拉大。

本片设计了电影的要素,一方面对应了刘昊然与高叶等人的“表演”,同步于后半部的“无法继续演出亲善者”,一方面也暗含着对应、推翻各个经典战争电影,暗示西方战争电影主题理想化、电影无法对接现实的表意。它与诸多线索与要素的质变一起,作用到“外出寻找显像剂”的段落,就此引出了前后半部的切换。刘昊然与王传君充分意识到“配合亲善”的不可为,深度接触了世界的真相。随后,“照片”冲洗出了大家熟识之人的死亡场景,让邻居崩溃,高叶与馆长同样无法自持,“照片”在前半部里的艺术假象也被彻底戳穿。由此,申奥将众人的感受放到了更明确的情境之中。刘昊然、高叶、王传君进入了尸山尸海、蒋介石画像染血而“民族受辱”、到处均是哭嚎与杀戮的最现实化环境之中,却要勉强演出中日亲善的假象,接受日本人的照相,甚至要怀抱着刚刚被杀死的孩子。

500

这一幕无疑是申奥的特长,制造了极度外化的极端环境,将人物的奇情做到了极限,且极富层次:前半部里支撑他们的“求生本能”在杀戮中摇摇欲坠,愈发转为对死亡真相的恐惧,却依然要尽量抑制这种复杂的情绪。此时,他们自己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死亡威胁,根本无法独善其身,让它支持着的“表演亲善”也难以为继,专业演员高叶都笑不出来,现实里的完美演员王传君也只能勉强地继续喊话,表情却已经扭曲。这是情绪转化与抑制程度的极限,引出了刘昊然等人的转向:看着冲洗出来的照片,下决心改变现状,不再配合出演亲善,而是将照片带出南京,揭露南京与中日关系的真相。

同时,围绕着“照相”,日本照相师同样完成了转向。他看到日本士兵摔死婴儿,自己也接手了造假的工作,已然与“拍摄军国荣耀”的初衷背道而驰,行为、照相内容、造假行为,理应是对荣耀与亲善、艺术纯粹性的玷污。但是,此时的他已然对此欣然接受,只是抱怨了一句杀婴的士兵而已。这引出了他在后半部中的行为,参与造假,在“天皇不许可”的情况下依然积极拍摄杀戮,彻底将照相变为肮脏的手段与杀戮欲的释放,有意识地走上了艺术与自身初心的反面。

由此一来,“照相艺术”在双方的角度中均弱化到了极致,同步于双方在前半部中“负面人性”的谷底,中方的求生本能恶化为死亡恐惧,日方的荣耀“无意识杀戮”变为全盘主动接受的程度。它成为了后半部中各自升级的起点,中方上升到了正面化的民族意识,从谷底崛起,日方则只是更彻底的堕落而已,即照相师主动配合造假、释放杀戮的有意识行为,由此凸显了双方截然不同的本性方向。对于“艺术”,只有中方才能将摄影艺术还原为“纯粹美好心灵”的属性,去宣扬和平、反对战争,而日方则只能彻底地玷污它、化为自己的肮脏工具而已。

从根本上说,本片其实是《孤注一掷》与《利益区域》的混合,用后者的形式输出了前者的奇观与奇情。如果是强情节,正面拍很多的还原现实的屠杀画面,反而就不符合他的逻辑了。因为抑制其实就是他的强情绪,中日亲善的“照相馆”与其外延的“没有太多杀戮展现”环境,就是它在大屠杀背景之中的奇观和奇情。

在后半部中,申奥带来了更强的戏剧性事件,却又很好地处理了它们,并没有让它们成为诱发瞬间本质性转折、扭转一切困境的单点时刻,而是将之化为了“真实环境”的一部分,之所以呈现为“强事件”的形式,只是源于其作为环境而对人物周遭与“照相馆安全区”的愈发逼近,已经到了近前的强烈程度。同时,每个事件带来了传统戏剧经验中的扭转感,由此形成了观众的希望,又在一次次的无扭转之结果中被打破,却又不断地接力下去,以此形成了希望的始终存在,用打破表现即时的侵略地狱,用接力表现国人心中的火光永存。

这种希望同时寄托在了中国人物与照相师的身上,前者最终彻底破灭,在过程中愈发流露出虚假掩盖之下的丑恶真相,让他的亲善行为与相应希望的给予成为了表演,最终丑相毕露,后者则最终在接力中达成,在“照片缝到衣服里,谁能出去谁就把照片公开”的反抗日军之希望的人头接力之中,最终得以达成。这意味着,真正的希望只能交给中国人自己,它也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寄托于日本人的“亲善”之心则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

中国人的希望被一次次打破,其抱有希望的行为似乎只是一种掩盖绝望的表演,“表演”出来的顺民形象、伪造家庭也愈发不可维持。但它最终以打破表演、回归真实身份的姿态而达成,将这种负面的顺民表演纠偏,回到了对应美好心灵、民族意识的纯粹表演,以原本的身份去记录日本人的被处决,不再需要假扮的顺民与自我的回避与抑制。

日本人给中国人的希望被他自己打破,而他自己寄托在天皇身上的军国主义理想同样毁于一旦,在片中一次次地退让,试图让身处于愈发黑暗化现实之中的自己,去相信现实里的“理想达成”,最终却缺席了心心念念的拍摄高层领导照片的场合。这与开头拍摄成功的时刻形成了对比,初到即理想的巅峰,接触现实后反而走上破灭之路,最终在“切腹”这一标志性的武士道精神之行为中死亡,似乎让自己贯彻了理想,实际上却被军方包裹在“告诉他的家族,他是英勇战死的”的谎言中,给予其家族、全日本以一种美化理想的谎言、虚假的军国主义希望,也是他自己在死亡时的自我认知,仍然认为自己死于完美的武士道姿态。

对于二战,日本人拥有的是军国主义的希望,中国人拥有的是自我保全的希望,共同身处在日本无道的现实环境之中,日本人只会一步步地让自己让步、回避、努力维系虚假的希望,实际上则愈发兽化,不惜主动施暴也要掩饰真相,中国人则会从一次次的破灭中逐步被影响,最终诱发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民族意识,将希望从“亲善”转为“抗争”,最终切实达成。

具体而言,后半部的第一个强戏剧事件,是照相师带来的冲洗师危机。这意味着多重的恶化。日本照相师有了人手,不再需要刘昊然,双方的表面友情开始动摇,照相师实际上更多将刘昊然当做工具,只是自己无意识地将之开解为“朋友”,以此掩盖自己态度的真相。到了此时,这种掩盖不再奏效,也得到了具体的情节呈现:军官提醒照相师,“你这些不许可的照片,也是他拍的吗”,让滔滔不绝“他是我朋友”的后者陷入沉默,此刻的他已经意识到日军侵略的杀戮本质,与“荣耀”完全相悖,却也融入其中,用照相记录杀戮的方式“开枪”,而当他意识到刘昊然接触到这一丑恶的时候,就产生了灭口的想法,口头的“亲善”掩饰也就不奏效了。

这延伸出了照相师在后半部中的发展线索。在影片开头,他完全信仰军国主义,战争的崇高性,实际上则是客观层面的无意识“兽性”。这在拍摄高层合影后达到巅峰,却也接触到了杀戮的真相,随后则是亲善刘昊然、接触杀戮环境的同步,愈发融入后者而弱化了前者提供的"自我伪装形象”。他开始自然地记录杀戮时刻,将之无意识地当成了“军国荣耀”的精神信仰,也将“照片”艺术变成了黑暗杀戮的载体,自己也“表演”着亲善形象,玷污了纯粹的艺术与所谓信仰。

而在中段,他更进一步,被告知了杀戮照片的不可用,意识到寄托荣耀信仰的上层并不认可杀戮的崇高性,反而是在西方面前的耻辱,由此推翻了自己的杀戮信仰。在一般观影逻辑中,这会引发人物的正面人性,随即带来扭转的希望,但申奥制造了这层希望的观感,又马上推翻了它:照相师反而沉浸在了杀戮本身之中,放弃了一切的荣耀信仰,只是用拍照杀戮的方式不断开着枪,彻底变成了有意识黑化的刽子手,且用杀戮的方式去主动地掩盖真相,夺走刘昊然拥有的照片,包裹一个自己已然不相信的“崇高军国主义”日本,从底层黑化变成了领导层黑化的层级。

而在他意识到刘昊然冲洗杀戮照片、动摇于灭口的时候,新来的日军冲洗师提供了戏剧层面的具体推动事件,让他更加无借口地顺势而为,滑向黑化深渊。在表面上,他仍与刘昊然谈论着照片“艺术”,希望后者告诉自己每张照片的景点,自己编纂一部建筑艺术照片集,也对应着二者似乎存在的友情。然而,日军领导将每个占领区名胜的砖头搬回日本,拼成一座战果之塔,已经将照相师口中的“建筑艺术”变成了侵略展示。同时,此前的照相师也已经主动地拍摄河边大规模屠杀的照片,而这些照片被确认为“不许可”,因此并非出自工作,也违背了他对下达不许可命令的高层与天皇的信仰,只是对杀戮的主动沉浸,快门与枪形成了对等,彻底黑化了“摄影艺术”。

并且,当日本冲洗师登场的时候,他先是以强暴妇女完毕的姿态出现,随后的背后镜头更是强调了他全身的伤疤。这理应是战争黑暗对他的侵蚀,却没有带来西方作品中惯有的痛苦与自省,反而是对暴力的深度享受,是人物与中国人的区别,也是日本一方“照相艺术”本质的暗示,让他可以自己享受暴力,并心平气和地冲洗暴力的照片。

伴随着日本冲洗师事件的发生,日本照相师似乎仍然呈现了“希望”,最初对刘昊然仍然友善,甚至让人误判了他的心路,可能会以此释放刘昊然,因此才会与他平和地谈论建筑艺术。但是,当刘昊然把他的照片摆上墙的时候,他却拿起了手枪,由此打破了这层希望,反而揭露了“灭口刘昊然,掩盖杀戮事实”的黑化本质。此刻的他没能开枪,是走向完全黑化、挥刀杀人的过程,但此前已经亢奋地拍摄了杀戮的照片,并在一个呼应刘昊然冲洗的段落之中,以同样的方式冲洗出照片,强力地占据了“照相艺术”,将之黑化。

因此,照相师的走向已经不可更改,无法开枪的状态只是带来了更加虚弱的“亲善与人性”希望而已。而在另一方面,面对着冲洗师事件,中国人一方同样面对着此前希望的破灭,与照相师保持着相对应的发展节奏。它让照相馆里的所有人意识到,自己被赋予的照相馆与照相师之友的“安全区与顺民”已经不可持续,对方即将撕下伪善的面目,除掉自己。

这引发了下一个强事件,即躲在照相馆的士兵的率先反抗。他看到了刘昊然与王传君接触外部屠杀、带回的真相照片,不再能够躲在照相馆里苟且偷生、自我麻痹。照片中的亲友死亡,无疑是环境对他的彻底迫近,已经伤害了他最亲近的情感对象,而不再只是“背景”。这引发了他的最终觉醒,复仇日本。在扒车的时候,镜头带到了他被石头割出的伤口,强调战争现实对他的创痛。外部真相让他必须走出照相馆,而对各人内心的自我麻痹,一种“活着就好”的心灵“安全区”,也已经在亲友死亡、民族危机的面前失灵了。他成为了影片中第一个奋起反击、完成觉醒的中国主要角色,并被日军处决。

按照一般的戏剧发展逻辑,这是刘昊然、高叶等人的熟识之人,其死亡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从而引发他们的反击与觉醒。但是,这会让本作的“心灵本质性扭转”来得过于瞬间,也过于突出了单一事件的作用。而按照申奥的逻辑,人物的变化应该源于“对环境的感受“,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因此,他淡化了其人死亡的作用。刘昊然与高叶得知了他的死亡,高叶回想起他对自己的帮助,并未苟且偷生,而是拿了电闸,救自己于强暴危机。这似乎足以引导出二人的转变,亲近之人死亡,自己情感受创,必然意识到“杀戮”与自己的零距离,任何中国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而日本对任何人的亲善都只是谎言。

但是,他们确实有所醒悟,却没有达到极致,依然对照相师保留了最后的希望。他们将照片分散、带出南京。申奥微妙地设计了这个情节,也是下一个强戏剧事件。他们说“谁能活着出去,就把自己的那份照片带出去”,已经意识到了杀戮与自己的零距离,也萌生了反抗日本的民族意识,是观者能感受到的“觉醒之希望”。但是,他们自己的希望却是虚假的,寄托在照相师交给刘昊然的通行证之上,仍然相信照相师的许诺与友情。这同步于此阶段中照相师的“无法开枪,与刘昊然保持友情残留”所带来的观众体验之希望,也让他们自己的“觉醒”变得不彻底起来,没有完全认清日本人的面目,自身与观众对日本人的虚假希望压过了“觉醒”的更切实希望。

这弱化了“士兵反抗被杀”与“分照片出逃”的强戏剧事件的内在作用,并在事件的结局中得以升级:妻子与孩子并没有逃出南京,因为照相师早已决定灭口,让二人反遭毒手。这打破了照相师承载的日本最后希望,让观众深刻意识到日本在二战中所谓“人心光明面”的不切实,也推翻了刘昊然等人从此前强戏剧事件中得到的质变扭转:他们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折,民族意识、对日本人的认知,都没有完全觉醒,仍然寄希望于日本人免除自己死亡的“通行证”,即“亲善的安全区”,也确实没能以此离开南京。

这也符合相应段落中的“摄影艺术”。他们留下了合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以纯粹的情感、“带出照片”的民族意识,对立于日本一方的“侵略照片”,也看着馆长展示一张张的风景名胜背景照片,寄托着“收复全国”的抗争意志。但是,人物的希望只是寄托在虚假的背景之上,由此弱化了其确切性,拍照后的妻子与女孩也身死告终,削弱了此刻高度情感化段落所理应具备的戏剧引导作用。

这正是申奥对后半部中“希望”的拿捏。他始终给出戏剧层面的希望感,从人物本身到观众体验,契合了愈发觉醒的民族意识与反抗行为,却也让人物始终处在一种不自知的“被打破”状态之下。他们往往不知道此前寄托希望的破灭,只有上帝视角的观众能够把握一切,由此强调了人物身处于日本侵略环境之中的深度绝望,其本身时刻面临杀戮与死亡,已经足够黑暗,而寄托一切的希望实际上并未达成,更是让人物成为了不自知的悲剧者,生活的黑暗程度再次升级,超过了其自身的感知与想象,输出给观众。

但与此同时,人物心中的希望得以延续,却又意味着其本身的不灭,即使身处绝境,即使暂时无法逆转局势,已经黯淡无光,在心中也要坚守住民族的希望,坚信胜利终将到来。“分散照片,活着的人带出去”正是对此的表现,并不回避死亡的事实,只是拥有“有一人也要带出去”的指望。

刘昊然与馆长并不知道妻女的死亡,始终对此抱有希望,同时也仍然对发放通行证的照相师抱有信任。随后,照相师入侵了照相馆,报复“背叛”自己的刘昊然。他无视了自己背叛在先的事实,意味着其持续的“自我掩盖”,却已经暴露出了真容,随之打破了刘昊然等人对他、也是对日本的最后指望。照相馆象征着中日亲善的安全区,是照相师自己打造之地,此刻被他亲手破坏,成为了杀戮与反抗的现实化场所。直到此时,刘昊然与馆长方才彻底觉醒,坚决地向照相师发出攻击。日本人掌控的“照相艺术”也彻底成为了照相师想要夺回、掩盖真相之物,不再拥有其说给刘昊然与自己的光辉说辞,即“给爸爸的风景名胜”与“军国荣耀时刻”。这是观众认知、人物觉醒之希望的最终达成,一切似乎恢复了应有的状态,却也意味着打破的到来。刘昊然与馆长不可能战胜日本军队,身死人手是必然的结局。申奥将最终的镜头对准了照相馆,后者的燃烧、坍塌,说明了中日亲善之地的不存,同时也是中国人拥有的“摄影艺术”与其承载“中国精神与民族意识”的绝境。

值得注意的是,刘昊然与馆长的本质扭转、最终觉醒,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阶段,当自己退无可退的时候,方才到来。他们对日本一方始终抱有不切实的希望,对环境的感受也始终有所回避,因为毕竟还有一个照相师可以指望,也还有一个照相馆的安全之地,让外部环境似乎与自己无关。但是,环境逐渐逼近了他们,杀戮渐渐地摆到了眼前,经由“熟识士兵死亡”的强事件而激化、加速,最终来到了危及自身的程度,最后指望的日本人照相师彻底黑化,作为最后安全区的照相馆也被入侵,直接杀到了刘昊然与馆长。到了退无可退的程度,他们才彻底抛弃了所有的回避与幻想,转变为更切实的希望,觉醒了民族意识。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刘昊然才终于说出了那句“我们不是朋友,绝对不是”。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对死亡恐惧的战胜,平衡了希望与绝望的关系。他们努力地相信安全与中日亲善,源于对死亡的排斥,最终意识到自己无法回避死亡,由此才在绝望中爆发了民族意识,它无助于短期的黑暗,却以其延续而引出未来的胜利。

值得独立提及的,是申奥对王传君的塑造。他始终区别于其他中国角色,是最为麻木、负面、明确为汉奸的中国人。前半部始终铺垫着他残存的同胞意识,并在后半部中得到了有别于其他角色的延伸发展。在士兵杀死冲洗师的强事件中,刘昊然等人完成了“带出照片”的意识激活,王传君却更慢一步,也更加复杂。他看着眼前的士兵与冲洗师,没有拿起枪杀死士兵,也没有干掉冲洗师,只是麻木旁观而已。显然,他具有最深处的同胞意识,却仍然麻木地让自己保持汉奸顺民的身份,用“我只是翻译”的说辞去说服自己、努力平衡。他没有在此处得到刘昊然等人的改变程度,原因是士兵与他的关系:高叶等人与士兵日夜相处,王传君却并不认识他,拿起其手巾时闪回的是高叶,意识到高叶涉入此事,保护高叶的激动大于为士兵复仇的热血,与高叶对士兵的闪回形成了对比。

因此,高叶会因士兵而有所醒悟,王传君却只将他当成环境背景程度的“路人死亡”,只是更接近了一步而已,却没有高叶那样的“切身感受,波及自己”。他只会在高叶受难的时候,才会完成转变。

在后半部的开头,申奥微妙地处理了王传君对环境的感知状态。他走过了日军强暴妇女的街道,女人已经怼在眼前,却依然是他眼中的“外部环境”,即使非常动摇,依然不足以改变,让自己的母亲与儿子继续对日本人说着亲善的日语,甚至给强暴行为提供服务。随后,真实的黑暗实际上已经波及了王传君本人。在河边行刑的段落中,日军在血海中拍摄着杀戮的照片,而王传君的亲人被卷入其中。在申奥微妙的变焦处理中,他与远处的二人似乎视线相交,又在变焦的切换中似乎并未看到对方,随即转过身去,强行无视了杀戮的发生,以及亲人念诵“中日友好”却依然被击毙的亲善真相。

这是极其高明的留白,强化了王传君极其微妙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已经隐约意识到了杀戮世界与自己的零距离,自己无法独善其身,却又强行地自我回避着,表演从内到外的“顺民”。如果申奥给出明确的答案,让他看到了亲人的死亡,那么当然可以明确地冲击他,却很难解释他仍然回避事实的心理,因为“环境”已经从背景变成了切身之事,他失去了找借口的余地。而如果明确地让他未能看到,又不足以表现黑暗真相再次逼近其生活的内在推进。前者会让他过度绝望,后者则会让他过度希望,只有这种微妙的留白式处理,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他的复杂心境,一种愈发勉强为之的自我麻痹、逐渐失去效果的切身事实之回避,是客观层面的节点,直接伤及他的家人,“环境背景”属性不存,又在主观上保留了他的回避状态,符合他之于刘昊然等人的相对定位:更加麻木、更加深度的“表演顺民”。同时,王传君显然拥有对日本人的最强烈希望,是中国人在该层面上的极端代表。

因此,亲人被处决的段落,无疑展示了这种虚假希望的客观结果,只是尚未被其本人察觉,是又一个“虚假希望”,对应着中国人民族意识层面的“妻子与女儿出城”之希望,二者一正一反,在人物死亡时均未得知真实结果,从而强调了中国人拥有的各种希望的虚幻性,凸显出当时环境的绝望程度。随后,王传君在照相馆中看到被强暴后的高叶,方才彻底地“伤及己身”,从而走到了与其他人相同的觉醒程度。他愤而攻击日本军官,最麻痹之人的觉醒,让观众拥有了强烈的事态扭转、戏剧变奏之希望感,却瞬间被打破,王传君中枪倒地,反突出了绝望感。照相馆随后被烧毁,刘昊然在决战前与馆长许下诺言,“你离开,我继承照相馆,师傅”,这种标志性的FLAG式情节往往意味着刘昊然的死亡,但最终二人无一免死,照相馆与中国人的“艺术”付之一炬,师徒之情也随之消逝,还是超出了大部分的同类剧情走向,绝望程度更高一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传君看到高叶被强暴而回的时刻,申奥再次拿捏了留白的程度,也相应地隐去了高叶遭遇的正面镜头。王传君只是看到了高叶被殴打后的伤痕,并未被明确告知其被强暴的事实,内心中是否彻底明白事件真相,处于暧昧的中间状态。但是,此时的王传君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了照相馆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等同化,在外面看到了严重的屠杀行为,在内部同样感受不到“中日亲善”,由此绝对认知了日本人的真面目,即使不被高叶亲口告知,依然足以意识到发生的事情。

这一次的留白,仍然对应着王传君“自欺欺人,亲善保命”的心理状态。但在高叶形象、戏剧引导的层面上,却更加明确地指向了“高叶承受暴力,中日无从亲善”的真相,将之更零距离地怼到了王传君的眼前,比此前发生在远处、似乎没被看到的“亲人被处刑”有了极大的程度升级,让王传君的自我麻痹变得不再奏效,民族与生活的真相已经不容他再次“回转头去、捂住耳朵”,麻痹也在该段的结尾转变成了“出手攻击照相师”的反抗。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申奥给出了后半部中的数个强戏剧性情节,由此引导观众的错误认知,同步于人物似乎拥有的出路希望,又随即将之打破,由此让强情节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只是“愈发逼近人物周遭、危及人物生活”的“进展环境”而已。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叶与馆长用通行证出城的段落中,申奥细致地处理了情节。妻子与女儿出城之前,妻子拿出了储备的干粮给刘昊然,意味着中国人的“人格”,在前半部中是照相师眼中“喂养的狗”、随意杀死的牲口,此刻则凸显出了“自己拥有粮食”的人格尊严。留在南京的刘昊然拥有了这些干粮,似乎可以就此维持住尊严。随后,他们用显影液催眠了婴儿,以“照相艺术”过哨岗。但是,刘昊然最终死亡,婴儿的哭叫导致夫妻露馅,最终馆长死亡,只有高叶逃了出去。“人格”与“照相艺术”均被抑制,而最后的中日积极载体、王传君最初用汉奸身份得到的可用通行证,也同样未能被使用到底。

申奥对此段的处理无疑是极端的,他极度拉大了绝望程度,将中国人拥有的一切积极意象都抑制到底,更是细致地推翻了日本一方的仅存“善意”。即使王传君当汉奸换取的通行证,日本人并未做手脚,二者的关系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依然无法带来中国人的出路。馆长死于日本人之手,高叶逃出生天,依靠的则是前方的国际红十字会的援手,进入了国际公约的保护区。

这彻底定死了日本人的绝对反面属性,也推翻了中国人能从日本处获得的任何希望:在任何的关系之中,哪怕是卑躬屈膝、出卖灵魂的“汉奸与主人”,哪怕日本的个体之人并没有更多恶意,中国人也无法得到积极的引导,因为战时的日本即是最纯粹的“恶”,对中国一切事物的一切行为都只会是消极的影响。这显然是对现实中一些观点的批驳,反对了少部分人声称的“二战对中国的客观积极作用”。

日本照相师作为王传君的对立面,即“最有积极属性的日本人”,其一去不回、顺滑黑化的发展防线,正是对此的主体表现。他身处现实环境,一步步地调整希望,试图坚守住对军国主义的希望,逐渐变成了沉浸杀戮的自欺欺人,最终迎来了认知杀戮黑暗、主动参与帮凶的状态。他缺席了最后时刻的高官聚餐,没能拍到心心念念的合影,与开头“拍到合影”的绝对理想、坚信军国荣耀相比,已经彻底地弱化下去,最终让天皇蒙羞,自己拍摄的照片公开于世界,而自己最后拥有的则是虚幻到底的希望,自以为用武士道的完美方式自杀,却被包裹在“为日本而死”的谎言之中,谎言掩盖了其让天皇蒙羞的真实行为。

完美的切腹本身是又一种“包裹耻辱人生”的“谎言”。申奥再次打破了惯有的观影逻辑,没有展现他在切腹时的丑陋,例如无法完成十字切的胆怯与恐惧,甚至军官执行介错的环节都非常标准。这强化了他在主观意识上的“希望”,似乎真的完美收场,归于武士道精神,效忠了天皇,随后才给出了客观层面的内容,定义了其虚假性。

在最后的阶段,中国人成为了如此结局的照相师的对比性存在。他们同样以此方向发展,逐步激发出来的却是正面的民族意识,最终迎来了切实而非虚幻的达成。高叶拍摄了日本人的死刑瞬间,漂亮地完成了照相师想要的“捕捉中弹瞬间”,快门与扳机保持了完美的同步,“照相艺术”随之回到了中国人的掌握之下,变为更纯粹的存在,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反抗精神。而在此前,当照相师看着一张张中国死难者的底板,意识到自己失败的时候,镜头闪回到他们鲜活时的景象,从被随意杀戮的“牲口”变回了拥有人格的存在,从“中国人不重要”中恢复地位,同样是对此的表意。

这是非常强烈的段落,以照片艺术的形式集结了民族的灵魂,用照片人像的鲜活化来呈现“灵魂复苏”,也定义了中国人拥有的“艺术与心灵”。它在最绝望的环境中反击了照相师,随即引出了希望的再进一步:“照片”放到了各国的报纸上,成为反击日本人的第一击,开启走出黑暗时代的进程。作为光明的新时代,镜头始终对准了审判席上的中国法官,强调了切实希望的“中国”属性,而此前寄托在日本照相师身上的,则只能是虚假的存在。

可以说,《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很难挑出缺陷的作品。它几乎做到了申奥构思系统、呈现角度所需的一切。情感打动力、视听效果、深度沉浸式氛围,自然不用说,而看似相对弱叙事--特别是前半部---的戏剧层面,实际上也有着颇为严谨的结构、精妙拿捏的细节,以及非常高明的留白处理、极其微妙的平衡控制,且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直接作用于表达。同时,对于“反思战争,歌颂人性”的西方战争题材作品,以及我国现实中一些“日本侵华的客观好处”论调,它也不着痕迹地做出了一些批驳,加强了申奥的作者性,让本作的涵义更加丰富。

如果真要严格要求的话,本片还是略有可完善之处。日本照相师的塑造方面,从“环境逐步逼近人物,逐步影响人物,暴露其始终存在的本性”的过程出发,环境对他的耳濡目染还是略微单薄了一些,没有中国人物具备的“逐渐从背景怼到自己身上”这一完整过程,使得他放弃善良、同化兽性的潜移默化还是有点不够力度,对环境的沉浸感、沉浸中的复杂心理,也就显得有点不细致。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因为戏份的原因,确实不能过于强求。

当然,一般而论的话,文艺作品终究是创作者的个人观点、个人表达,它肯定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绝对正确,其正确性、说服力都是作品维度之中的存在,基于作者表意系统、逻辑、论证、引导的合理性与说服力,并不绝对定性现实真理。

对本作来说,这个理论同样有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申奥给出了完成度极高的“不呈现人性光辉”式战争作品,它的水准足以支撑其说服力与表现力,成为了高分的艺术作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歌颂人性永存”之于战争题材电影的无意义,《辛德勒名单》等作品依然极其出色,同样也要被放置在电影艺术维度之中。我们可以讨论电影,讨论创作者,也可以讨论现实,讨论当代与历史,但还是应该对二者做出一定的区分,不能完全混为一谈,以电影维度内的合理说服与否,去直接证明现实里的观点对错。电影当然反映现实,但终究也只是创作者基于某一具体题材的个人输出而已。而他作为创作者的优秀,也不代表他对现实中事物之判断的权威性。

当然,于本作而言,它对现实事件的态度,对“日本军国主义之于中国的绝对邪恶”这一定性,无疑是绝对正确的,既针对电影,也针对现实。美国对二战日本的感受,好莱坞电影对其的呈现,是另一回事,但以中国角度出发的侵华日军塑造而言,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不需要接受任何的反驳。

站务

全部专栏

诺贝尔奖是什么意思 小翅膀车标是什么车 月光族是什么意思啊 国家发改委主任什么级别 hr是什么意思医学
乙肝五项135阳性是什么意思 内啡肽是什么 月子期间能吃什么水果 猪寸骨是什么部位 什么是造影
jm是什么 肾虚有什么表现 记忆是什么意思 海藻糖是什么 梦到女朋友出轨是什么意思
甘草片不能和什么药一起吃 猫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梦见别人打架是什么意思 回心转意是什么意思 血糖高喝酒有什么影响
585是什么金hcv9jop3ns8r.cn 肠道菌群失调吃什么药hcv8jop9ns6r.cn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hcv9jop3ns1r.cn 凉虾是什么做的hcv9jop5ns4r.cn 蒲公英有什么功效和作用hcv8jop9ns2r.cn
膝关节疼痛吃什么药好kuyehao.com 心脏疼吃什么药效果好hcv8jop1ns0r.cn 梦见白事场面什么意思wuhaiwuya.com 乳白色是什么颜色hcv8jop1ns8r.cn 西游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hcv9jop0ns5r.cn
掉头发是缺什么维生素hcv8jop4ns2r.cn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什么hcv8jop9ns0r.cn 收尿干什么用的hcv7jop5ns4r.cn 腹泻吃什么水果好youbangsi.com 脖子肿是什么原因fenrenren.com
医院查怀孕做什么检查hcv8jop3ns3r.cn 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感染sscsqa.com 蟋蟀是靠什么发声的hcv8jop8ns8r.cn 刚怀孕吃什么最好最营养520myf.com 秋葵什么时候种植最好hcv8jop5ns1r.cn
百度